一夜暴雨,终于在4日凌晨停歇。此时,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:神通圩破堤!杨巷告急!
连日的强降雨,来自上游金坛、溧阳的洪水让横贯驻地宜兴杨巷镇欧林村的西溪河水位激增,短短一夜便突破历史最高纪录,超过警戒水位1.68米。来势汹汹的洪魔在神通圩段撕裂一道口子,滚滚洪流向圩堤一侧村庄奔腾而去,情况十分紧急。
灾情就是命令。武警8690部队260多名官兵火速到达任务区域,部队长刘继敏简要明确任务分工,随即带领10多名侦察队员蹚着泥水,深一脚浅一脚沿着浸漫河水的圩堤向缺口位置突进,由于部分路段完全被洪水淹没,官兵们手牵手保持一路纵队探路前行。
灾情远超想象。由于洪水猛烈,不到一小时,破堤缺口已经扩大到40余米,更让人担心的是,圩堤路窄,大型救援设备无法直达救援现场,附近没砂石、木桩、钢管、篱笆等救援物资,这都对救援十分不利。
救援部队陆续到达现场,刘继敏立即组织指挥官兵展开抢救。缺口水流湍急,无法正面作业,开路先锋连四班班长刘培思便带领28名水性较好的同志,组成党员突击队,兵分两路,身着救生服,腰系救生绳,跳入水中,其他战友则站在他们肩上,往缺口两侧植入木桩,搭建脚手架,填充石料,防止缺口逐步扩大。而在另一战场,牛头寨连四级警士长侯海军正带着战友们搭乘冲锋舟和地方货轮,挖土、取材,组成人力传送带,紧张有序地把救援物资器材送到一线。
时间一秒一秒过去,脚手架从两侧缓慢延伸。泥水裹挟着汗水早已浸透大家衣衫,长时间泡在水中,刘培思和战友们双脚惨白,生出一道道白森森的褶痕。新兵时他参加了汶川抗震救灾,虽然是不同的时间遇到不同的灾情,但在他眼中,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心思是一样的。
苍茫江水,呼啸晚风。午夜时分,一道闪电携而至。站在桥头,透过雨柱远远望去,一片汪洋。几盏星火在水面上飞速流动,那是冲锋舟载运物资时探照灯发出的灯光。搭乘冲锋舟向破堤靠近,便能看到一幕火热的景象,发电机、打桩机疯狂咆哮着,似与涛声一比高低,橙红色救生服的荧光布在灯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,沿着破堤的河面铺展开来。“加油!再使把劲儿,还有15米就能合围了!”官兵们扯着沙哑的嗓子相互鼓劲。
5日11时43分,神通圩缺口合龙,官兵们成功地把肆虐的洪水逼回河道,而这一刻距离他们第一次踏上圩堤已逝去28个小时。撤离时,官兵们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
5日凌晨,就在刘继敏带领官兵紧张抢险的同时,又一处需要紧急救援:高塍镇朱家渎村梅贺联圩300余米长的圩堤随时有可能漫堤,并有多处管涌险情。
接到水情通报后,该部政委顾桃林迅速组织270名官兵奔赴现场。这个圩堤上游接滆湖,直通常州武进,下游圩区覆盖6000多亩农田、4000多亩水产养殖基地以及2个自然村落。随着常州方向来的洪水注入,滆湖水位陡增,超出警戒水位0.25米,并在持续上涨,上下游水位落差近4米,如果出现塌陷破堤,后果不堪设想。
圩区水文情况复杂,现代救援措施难以奏效。“只有先摸清情况,才能科学展开救援。”顾桃林找到村支书杨伯民。杨书记紧紧握住他的手,动容地说:“人民子弟兵来了,我们有救了!”顾桃林一边安抚杨书记,一边询问具体情况。
当了解到滆湖外侧内河无法泄洪分流的情况后,顾桃林便以泥地为纸,以手指为笔,排兵布阵。随即,特勤连迅速组织人员封堵管涌,二连抽调10名官兵乘坐渔船沿堤排查险情,三营水性好的官兵下水搭建三角形脚手架,加固木桩,其余人员装填沙土,搬运沙袋。一幅热火朝天的画面迅速在现场铺展开来,圩堤也一层层变高,一点点变厚。
突然,伴着周边百姓的一阵惊慌,传来“堤坝要塌陷”的惊呼,此时正在巡查的官兵也传来了紧急情报。20多米的圩堤被湖水挤压向外位移1.7米,中间还裂出一道2米多宽的口子,洪水随即咆哮着涌入鱼塘。
见此危情,圩区的百姓十分焦急。“不要怕,有我们在,就有堤坝在!”猛虎连“反哺战士”六班班长覃宗璇“扑通”一下跳入冰冷的水中,努力用身体封堵出水口。18年前湖南益阳太白村遭遇洪灾,那时年仅4岁的他被武警官兵救出,长大后他参军到部队,为了报恩,抗洪抢险一线总有他的身影,哪里有危险,哪里就有他在战斗。其他官兵见状迅速赶往下游开闸提升下游水位,通过平衡水压来缓解大坝危机,并结合险情增加脚手架、木桩、沙袋,重新加固大坝。与此同时坝上操作人员纷纷跳入上游水中,铺设防水布,投掷沙包,以此减少渗水情况。经过连续29个小时的战斗,他们封堵管涌16处,加固堤坝300余米,排除了险情,保证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村支书杨伯民又一次紧握顾桃林的手久久不松。
安徽告急!池州告急!宜兴二战二捷,部队没有来得及调整休息,便转战下一战场。
7月8日,上千名官兵从驻地宜兴出发,疾驰400多公里增援池州,下午5时到达,立即奔向抗洪一线。
唐田段圩堤始建于1974年,是升金湖历史最久的一段老堤。自圩堤建成,40多年来这段圩堤经受住了各种大风大浪的考验,从来就没发生过漫堤、决口、坍塌等现象。也正因为如此,这段老堤年久失修,受多年蚁鼠破坏和湖水渗漏影响,内部出现很多中空地段,一旦湖面水位上涨,压力增大,非常有可能出现滑坡、管涌、坍塌、决口等险情。
“200多米长的堤坝开始漫堤,并有2处较大管涌。”最让现场指挥员张大湖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。7月9日他带领100多名官兵在老堤上修筑子堤,经过大半天的努力,堤坝初步得到加固。不料,湖水水位上涨太快,很快就穿过子堤间的缝隙,向堤外蔓延,几处管涌正在不断变大。如不及时处置,就会威胁到圩区5500亩农田以及4800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。
“抢险队跟我来,其余人员迅速搬运砂石。”那时,通信连中士班长马得龙第一个冲了过去,由30名官兵组成的抢险队紧跟其后。挖开软土、找出泉眼、填充碎石、夯实加固,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连续奋战,他们终于成功堵住管涌。此后,马得龙又跟战友组成巡查组,采取一线平推法,不分昼夜,沿着坝体坡面每半个小时对各种险情进行排查。
圩堤上的子堤是防止湖水漫堤、破坏大坝安全的关键。但前期地方百姓垒筑的子堤高度和宽度都不够,所以水位超过主体堤坝后,就慢慢的出现漫堤。重新修筑显然不现实,一个念头在马得龙脑海闪过——下水,从内侧铺放防水布,再打桩填充石料,他的建议获得了在场指挥员的肯定。
每名官兵都是一根木桩,全体官兵就是一堵堤坝。为保护圩区百姓的生命和财产,官兵们连续奋战25小时,筑起一道风雨摧不毁、洪水击不溃的钢铁堤坝。然而,过度劳累的马得龙却患肺积水住进了医院。
暴雨离开苏皖一带,并没有就此消逝,而是向西南转移。雨水虽然没有直接落在这片土地上,但以一波接一波的洪峰威胁着这里的千家万户。
受汛期和洪峰双重夹击,升金湖水位甚至超过历史最高值,部分堤坝土质变软,踩上去跟踩棉花似的,渗水、管涌、塌方等险情时有可能发生,像是堤坝疼痛的眼泪和呐喊,敲击着每一个池州人的心。7月11日凌晨,店东大坝一段基础薄弱、相对较窄的堤坝就不堪重负。该部钢铁三连班长张付利和100多名战士受命誓死保卫大坝。而此时张付利的妻儿在驻地宜兴刚刚经历过一轮洪水的洗劫,数百平方米的果园被淹,妻子和襁褓中的婴孩生死未卜。顾不了这些了!几千名乡亲们的生命财产要紧!张付利头也不回地又冲上去。
店东大坝位置偏僻,进出只有一条很窄的小路,部队很多有用的工具都运不进去,挖土装填、夯实木桩都受工具不足的困扰,效率低下;大坝顶端本来就窄,加了一路1米宽的子堤后,仅容一个人通过,运送沙袋、木桩的过程中,屡屡发生“撞车”现象……
危急时刻,张付利在征得指挥员陈伟的同意后,立即向当地政府协调民用货轮。不一会儿,湖面开来了一艘大船、两艘小船,沙袋被搬进船舱,运送至目的地;周围的农户也主动开来自家的小型拖拉机帮助送土,减少了官兵们“等土来”的焦虑……
前方是汹涌的洪水兵临城下,头顶是37摄氏度的当空烈日,脚下是防不胜防的暗流涌动,但官兵誓死抗洪保卫百姓家园的意志如磐,天之下,大堤上,是一幅人民子弟兵气势如虹的“战洪图”。面对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的勇士,大水,终于低下了头。